#百家说史迎新春#
@三点水磊啊,那会儿,1960年中苏关系彻底闹僵了,国家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搞核武器,把原子弹研究叫做“596任务”,交给了九所,而“轻核反应”这块呢,就让原子能研究所去琢磨了。我1960年底从杜布纳联合所回来,就被拉去开了会,参与了“596任务”的决定和商量。一直到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炸了,这两项任务才合并,都由九所来搞。可九院那些人呢,想独占氢弹研究的功劳,还瞎编什么“640方案”一炮打响的神话!说白了,就是想把原子能研究院在“596任务”里的大功给抢了!为了对历史负责,我在这儿签个字,@何祚庥。至于那位@三点水磊,连真名都不敢露,真是太不地道了!
上面那段话是何祚庥在我的帖子下面留的言,接下来我详细说说何祚庥那些自吹自擂、厚颜无耻的假话。
我在写文章和拍视频时,用上1963年原子能所的老学术照片,并不是想说原子能所在氢弹研究上没功劳,只是想澄清那时候何祚庥并不是学术领头人。可他却硬说指出他不是领头人就是全盘否定原子能所的贡献,何祚庥这种爱给人乱扣帽子的本事,真是年纪越大越厉害!这明显是搞政治工作和当秘书的那一套。
再来说个事儿:黄祖洽和于敏都在同一组,这说明他们俩是这组的学术领头人,这是一点;另外,何祚庥那时候是钱三强所长的秘书;还有啊,到1965年初,组里总共有四十多号人,每个人都出了力,但出的力肯定有大有小;再说,何祚庥这个秘书在轻核理论组和实验组都挺忙活,不过他“两进两出”,还在1964年10月被调到河南搞“四清”去了。最后,1965年1月,九院从原子能所的轻核理论组选了31个人去研究氢弹,里面没有何祚庥。
根据上述五点情况,如果何祚庥声称自己起了“大头作用”,但这五点都没法证实他的话。有人问为啥老是何祚庥调动?因为那时候他是秘书,总不能让于敏去河南搞四清吧!这也表明,在小组里头,何祚庥的“贡献”可能还没那31个调到九院的人大呢。
何祚庥批评九院说:“他们想抢乙项任务的大功劳,编造了一个两年八个月就爆炸成功的假话。”
但这纯粹是想颠倒黑白的无耻指责,企图推翻国家对“两弹一星”23位元勋以及核工业部71位功臣的功绩评价。
但是,光靠给人乱扣帽子、大喊大叫和说谎,是没法动摇国家对元勋、功臣以及所有默默奉献者的高度赞扬的,却能轻易误导年轻一代。我们会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来拆穿何祚庥那无赖般的虚假指控。
一个事实是,1963年九院在原子弹原理上取得重大进展后,迅速安排人手去研究三相氢弹的原理。到了1964年底,氢弹的研发工作正式开始,并且已经决定用钚原子弹来触发三相氢弹的爆炸。氢弹研发项目一启动,就计划在两年内建好用来提炼和生产钚的工厂。
另一个事情是,1965年1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二机部做出决定,把九院和原子能所的轻核理论小组这两支队伍合并起来,一起努力研制氢弹。就这样,包括黄祖洽、于敏在内的31名轻核理论方面的专家被调到了九院。这次合并本该是何祚庥参与氢弹研制的大好机会,但他的秘书却没能进入九院工作。
再说一个事儿,于敏进了九院,当上了理论部的八大主任之一,一起帮忙搞三相氢弹的研发。1965年9月,他带了50多号人去华东计算机所出差,算过三相氢弹的模型后,觉得只要再加些高质量的好材料,就能搞定这个研发。到了1966年8月19日和9月8日,九院做了两次1比1的局部爆炸试验。结果,三相氢弹导弹头的“扳机”试验方案被通过了。到了11月24日,三相氢弹658也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样一来,九院研发的三相氢弹就算完成了。
按照美国和苏联的习惯,只要扳机试验成功,就说明氢弹研制成功了,不一定非得真的引爆氢弹。咱们国家的九院从1963年开始研制三相氢弹,到1966年11月24日试验成功,总共花了两年多时间。而我国正式引爆氢弹武器是在1967年10月,我们是以武器爆炸为准,但美苏是以试验装置成功为准。
实话实说,不管按照哪种算法,九院的“两年零八个月”成就都不是夸大其词。但何祚庥固执地坚持氢弹研制得从1960年乙项任务启动时算起,这完全暴露了他的固执和无知,显然他对氢弹研制的过程并不了解。
而何祚庥指责“九院想要独占乙项任务的功劳”,这更加暴露了他的愚昧、厚颜无耻、卑鄙以及他作为旁观者的身份。
乙项任务到底有没有起作用?它到底有多大功劳呢?咱们来简单聊聊。说到乙项任务,不得不提于敏。那时候,黄祖洽是组长,于敏是副组长,而何祚庥则是钱三强的秘书。他们的主要活儿是研究轻核反应的原理这些理论上的东西。不过,黄祖洽还得去九院忙原子弹的事儿,所以于敏就每隔两到三周向钱三强报告一下工作,何秘书也会在场听。
前面提过,到了1965年1月,九院已经选定了研究三相氢弹的路子,打算用钚原子弹来引爆它,还计划了在两年内建好钚生产厂等一系列任务。
于敏的大功劳并不只是在搞三相氢弹那会儿,虽然他之前通过模型算过,确实证明了三相氢弹的设计思路是对的,这确实值得称赞。但说实话,这个任务换个人来做,结果可能也一样。换句话说,就算九院没有于敏,到1966年11月,氢弹也还是能研制出来。
于敏在完成三相氢弹模型的计算工作后,觉得这种氢弹用了太多珍贵材料,但爆炸后的效果却不好,威力也不大。因此,他又继续钻研,在其他领导的帮助下,重新做了三个模型,并且计算出来的结果都非常棒。这三个新模型用的珍贵材料很少,但爆炸效果却非常好,这就是邓-于两相氢弹设计的来历,它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威力大。
1965年年底,二机部召集了好多专家,像彭王、朱陈龙这些大科学家都在,他们一起讨论了于敏提出的新原理氢弹设计。最后大家伙儿都同意,九院应该同时研究两种氢弹的设计方案。
1966年11月24日,三相氢弹658试验成功了,这多亏了两相氢弹629的研究也进行得很快,所以就没进行试爆。
1966年12月28日中午12点,咱们的两相氢弹629扳机塔成功进行了核试验,爆炸威力达到了12.2万吨TNT那么强。这次试验做得非常成功。这可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尝试用新原理的氢弹试验,因为特意控制了它的爆炸威力,所以也能说是做了次减小威力的氢弹试验。
简单说,就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九院成功研制出了两种不同原理的氢弹,这两种氢弹的研制加起来,就是咱们国家的氢弹研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于敏对新原理氢弹的理论突破贡献特别大。但何祚庥觉得,因为于敏是从乙项任务来的,所以他的贡献就只能算是乙项任务的。这就是何祚庥的想法。可何祚庥不知道的是,九院的任务是研制两种不同结构的氢弹,就算于敏的贡献都算在乙项任务上,那乙项任务也只是整个任务的一半功劳。氢弹的研制,原理和技术都很重要,得有很多科学原理的突破和技术的实现,比如建个钚生产工厂,要解决的问题和技术就一大堆。那些解决钚提纯问题的科学家、工程师、工人们,难道他们就没贡献吗?像王承书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把其他人的贡献也算上,乙项任务的贡献就远远不到一半了,哪里能说“九院占了乙项任务的大头”!
这只是何祚庥秘书的固执、妄想、贪婪和无耻行为一起爆发罢了。
何祚庥秘书的那些胡扯指控,只会一次次暴露他其实对氢弹研制一窍不通,他根本不清楚氢弹研制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就靠着以前在乙项任务里当过秘书的那点经历,来跟氢弹研制扯上关系。
当有人不断揭开它假装研究氢弹的谎言后,它就拿乙项任务来当挡箭牌。要是乙项任务也挡不住丑事了,它就肯定会把整个原子能所都扯进来,声称要为原子能所“喊冤”,其实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满足它那龌龊的私欲罢了。
别用那些高深的专业术语去糊弄年轻后辈,这样太不光彩了。想当年于敏向钱三强汇报工作时,何秘书作为学物理的,记录他们的谈话本就是分内之事。结果过了这么多年,他居然把那份谈话记录当成自己的学术成果,也不想想当事人早就不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