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开始恐慌了,如今战火已经蔓延到以色列领土
发布日期:2025-02-05 09:01    点击次数:116

2025年1月15日,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加沙地带停火达成协议,协议于17日经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此次停火标志着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双方和谈取得重大突破。

巴以冲突持续一年多,战火已蔓延至以色列境内。2024年8月25日,黎巴嫩真主党宣称向以色列11个军事基地发射了320多枚火箭弹;9月23日,他们再次袭击以色列北部。 面对境内接连不断的军事打击,以色列最终同意谈判。 那么,这场巴以冲突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深入分析。

以色列建国后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地区自此陷入持续动荡。

公元前十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他们的王国。 然而,此后数百年间,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等帝国接踵而至,征服了这片土地,并对犹太人民实施了残酷的压迫。

公元二世纪后,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于世界各地。他们经商能力突出,同时坚守犹太教信仰,致使他们在欧洲长期遭受歧视和迫害。十九世纪末,欧洲犹太人兴起复国主义思潮。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暴行,促使犹太人民更加坚定地寻求回归故土,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 1947年4月,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联大随后通过决议,计划将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分割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但这一决议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

1948年5月14日,戴维·本·古里安总理兼国防部长在特拉维夫庄严宣告以色列国正式成立。仅仅11分钟后,美国即予以承认。 历经两千多年流亡,饱经沧桑的犹太人民终于回归故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巴勒斯坦土地,既是犹太人的故土,也是阿拉伯人的家园。美国支持下,以色列建国后,随即实施“大以色列计划”,意图排斥阿拉伯人,此举立即招致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次日,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联军即从东、南、北三路对巴勒斯坦发动进攻,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持续到1949年初,以色列胜出,这与其强大的后盾——二战后国力强盛的美国,以及阿拉伯国家之间缺乏团结互助,内部分裂严重有着直接关系。1949年2月至7月,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最终分别与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战争胜利后,控制了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实际控制面积达20770平方公里。彼时,约旦河西岸地区由约旦控制,加沙地带则由埃及控制;耶路撒冷新城为以色列所占,旧城仍处于约旦的掌控之下。

1950年,以色列确立耶路撒冷为首都。建国至今,以色列犹太人已达140万,然而与此同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居民却因战乱被迫逃离家园,成为流散在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的难民,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动荡。

巴勒斯坦自此沦为冲突不断之地,当地阿拉伯人民饱受长期战乱之苦。

数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的和平希望渺茫。

1956年,距离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仅六年,英法两国为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与以色列暗中勾结,发动了战争。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万大军,对西奈半岛发起全面进攻,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两国对埃及总统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采取报复行动,引发了中东战争。战争中,埃及军民展现出坚韧的抵抗,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及美苏两国的施压,英法以色三国最终在11月6日宣布停火。次年3月,以色列军队撤出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

中东地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的长期冲突根深蒂固。1967年6月,叙利亚支持的巴勒斯坦游击队袭击了以色列,激怒了以色列,后者认为叙利亚需为此负责。 因此,以色列于6月5日出动空军和陆军,对叙利亚、埃及和约旦三国发动了战争,并在首轮攻击中即重创了三国空军。

阿拉伯三国因此几乎无力抵抗。其后,以色列军队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导致叙利亚前线部队陷入极度恐慌;停战时,以色列军队已兵临大马士革城下。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的胜利告终,以色列完全控制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并驱逐了当地叙利亚居民。这次战争彻底重塑了约旦河流域的政治格局。然而,战争带来的优势并未令阿拉伯国家臣服。数年后的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进攻,史称“斋月战争”。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两大军团西线突击,突破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叙利亚方面,三个师则在东线向戈兰高地发起猛攻,随后巴解组织及阿尔及利亚、苏丹、摩洛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约旦、利比亚、突尼斯等国军队也相继加入战局。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力量对峙,其间的政治角力直接左右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停火协议。最终,埃及成功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一块狭长地带,叙利亚也部分收回了戈兰高地。

1982年,在得到美国支持后,以色列企图彻底解决巴解组织问题,于6月4日大规模入侵黎巴嫩,由此引发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饱受战火的中东地区,和平之路依然步履维艰,持续的冲突给当地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

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东地区的核心冲突。其根源在于美国对以色列扩张行径的纵容和其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立场,同时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也拒不承认以色列,双方矛盾由来已久。 因此,国际社会和阿拉伯国家持续寻求化解这一争端的有效途径。

中东第五次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解组织逐渐确立了“以建国换取和平”的战略目标。 国际社会对话和解的趋势日益增强,促使巴解组织加快了建国准备工作。

1990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一次中东和会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因此停滞。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的握手,以及随后双方签署的关于巴勒斯坦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宣言,标志着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1995年,叙以和谈作为中东和平的最后希望,曾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就在和平曙光乍现之际,以色列总理拉宾却遭极端分子暗杀,中东和平进程再次陷入不确定之中。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袭,导致约1200人死亡,约250人被哈马斯及其他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劫持至加沙地带。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随即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标志着新一轮巴以冲突正式打响。

截至2024年10月5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数据显示,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已造成巴方超过4.1万人死亡,9.6万人受伤。该部门9月15日声明指出,在已确认身份的遇难者中,儿童和妇女分别占比33.1%和18.3%。

巴以冲突的余波持续冲击中东,加沙地区局势动荡加剧,全面战争风险显著上升。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的“定点清除”行动,更使以黎冲突骤然升级。

2024年8月25日凌晨,为报复以色列上月底暗杀其高级军事指挥官福阿德·舒库尔,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 约90分钟后,真主党宣布向以色列11个军事基地发射了320多枚火箭弹,并称此次对以首轮打击已圆满结束。

8月25日,战火蔓延至以色列境内,使其也尝到了被袭击的苦果。当天,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宣布全国进入48小时紧急状态。 以色列北部城镇谢莫纳、阿卡以及其占据的戈兰高地当天清晨接连拉响了防空警报。 以色列本土守备司令部随即发布了针对特拉维夫及北部地区民众的防御指南。 北部城市阿卡及沿海地区的餐饮场所被迫停业,高校也取消了考试,特拉维夫附近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部分航班也因此取消。

地区冲突加剧,国际社会忧虑局势恶化,积极斡旋促和,推动停战协议达成。以色列遭受袭击后,也担心冲突进一步升级。1月13日,以色列外长萨尔宣布,以哈双方谈判取得进展。巴方消息随后确认,哈马斯对停火协议草案回应积极,表达尽快停火的意愿。

2025年1月15日,卡塔尔对外宣布,在卡塔尔、埃及和美国三国共同调停下,加沙地区冲突各方就停火及交换被扣押人员达成一致。以色列安全内阁于17日批准了这项协议。协议规定,第一阶段将于1月19日启动,哈马斯将释放33名被扣押人员,作为交换,以色列将释放部分被扣押的巴勒斯坦人。后续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具体方案将在第一阶段执行完毕后公布。

历经一年多的残酷冲突,付出数万人生命代价后,战事终于告一段落。然而,和平的到来并未完全消除隐忧。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理应远离战火纷扰,而非长期陷于动荡不安之中。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各方能以更加明智的策略,最终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

顾学宏主编的《亚洲通史》出版于1998年。

喻坤鹏在其著作《形成中的国际生态秩序:历史、理论及对中国的影响》中,对国际生态秩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历史背景、理论框架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曹卫平、王哲主编的《世界当代史》出版于1999年。

新华社报道: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何时启动和谈仍未确定。

巴以冲突爆发一周年:冲突规模巨大,波及范围广泛,停火依然遥遥无期。

以色列安全内阁投票批准了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澎湃新闻报道。

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北部发动了报复性袭击,相关消息见参考消息报道。